作家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。按照普遍观点,一位作家年纪越大,阅历越深,经验越丰富,那么其写出来的作品就越优秀。大部分作家都符合这一条普遍规律,然而唯独有两位大家,其成名作就是代表作。一位是巴金,他写作的《家》、《春》、《秋》、《雾》、《雨》、《电》等多部长篇中,《家》写作时间最早,但是却写得最好,之后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在走下坡路;另一位是曹禺,他的经典戏剧《雷雨》堪称戏剧历史上的里程碑,其后四十多年,却真的再无超越。
曹禺是典型科班出生的作家,受到高校系统训练。在当时动荡的中国,许多知名作家都并非中文系毕业,例如郭沫若,他在日本专攻医学;例如沈从文,他压根没有学过中文,自学成才,二十岁出头便在北大当老师。但是郭沫若和沈从文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等一的作家。相比于他们,曹禺的写作经历则更加中规中矩。他出身大家族,高中时期接触戏剧演出,大学时候开始学习戏剧写作,在毕业时候交了一篇毕业论文——《雷雨》,震惊了整个中国。可以说,若要问谁的毕业论文最有价值,恐怕曹禺得获提名。
然而,正是这样才华惊人的曹禺,却并没有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。虽然之后的《日出》,《原野》也是相当不错的作品,但是相比《雷雨》这样一部惊人之作,还是差了火候。有相关学者推测,曹禺之所以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,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。新中国的成立,政治体制的变化,迫使曹禺适应新的社会。然而当他已经基本习惯了现今的制度,“文革”却又开始了。
生性敏感、有着独特文学家感性气质的曹禺,被“左”、“右”这两个大字逼得写不出字。无论他写什么,都担心是太左了,还是太右了,满腔的才情无法抒发,导致他之后没有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。或许正是因为他受环境影响太深,才会一直无法超越,这也是格外可惜之处。